English

疏通科学普及中的“肠梗阻”

1998-10-06 来源:光明日报 刁仁庆 我有话说

河南南阳市宛城区钓鱼台村的一位叫张栋的农民大棚蔬菜种得好。周围的邻居问他用什么方法,每次他都笑笑说:“我也不知道,可能是温度合适吧!”到今年6月份人们才知道,他的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,他是给蔬菜上了新型肥料——硅肥的结果。笔者走访了这位农民。他振振有词地说:“商业有商业的秘密,科技有科技的秘密,种植也有竞争,于是也就有了秘密!我施什么肥,当然不能告诉周围的人!”

白河镇有位姓杜的农民,他种植的葡萄个大、色正、蜜甜,每年有武汉、南京、西安的客户来到他这里购买。他周围几位农民也种植了几亩葡萄,结果产量赶不上,质量也不行。几位农民向他请教,他只讲些一般知识,从不说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。他对笔者说:“我种的品种与他们的不一样,但我不能说从哪里引进的!我打的生长剂药是进口的,但我不能说在哪里买的!我的技术是从一个研究所学的,但我不能讲是哪个研究所!现在市场竞争的这么激烈,我不能不考虑我的产品销路!”

对于这种农业生产中的“保密”现象,南阳科技界称为科普中的“肠梗阻”,意思是科学普及渠道不通畅,技术不扩散。

南阳市宛城区科委、科协提供的资料表明,现在的农村,有知识、有文化、懂技术而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占25%左右。但往往又是这部分农民,是科普中出现“肠梗阻”的载体。他们一旦掌握了某种技术,马上封锁起来,哪怕是最简单的技术,也不往外传。

那么,怎样才能疏通科普中的这种“肠梗阻”呢?

去年初以来,南阳市宛城区科普部门采取多种方法疏通“肠梗阻”,使更多的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他们的做法有五:

一是加强对这些“能人”的思想教育,特别是对靠政府投资所树典型农民的教育。一年多来,由区科委、科协、各乡镇政府牵头组织各类学习班40个班次约6万人次,运用不同形式教育他们克服自私行为和个人主义,教育他们认识到帮助他人致富是应尽的义务。官庄镇养殖大户万光发通过教育,认识到了自己的封锁技术行为是错误的行为,从今年初开始帮助5户农民养殖黄牛,使这5户农民迅速掌握了养殖技术。这5户农民说,万光发教我们的技术实用、好学、容易掌握。白河镇农民马来祥通过教育提高了觉悟,不但自己温室蔬菜种植得好,而且还义务为农民办起了田间流动讲习所,把种植技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。最近笔者见到了这位农民,他正在田间给农民讲夏秋季温室土质消毒知识和做法。

二是加强科普质量的监督,增加科普技术运用的透明度。宛城区科技部门对掌握有一定技术、有一定规模的种植、养殖大户经常进行抽查,掌握他们运用技术的情况,并把他们所运用的各类技术成份书写成牌子,挂在田间地头,让周围的农民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些农民用的什么技术,施的什么农药、肥料,用的什么品种,怎样学习,注意什么等。目前,全区已有近500户农民挂起了这样的“科技明白牌”。

三是加强科普队伍建设,增加科技的扩散强度。往年,科学普及只讲轰轰烈烈,不讲扎扎实实,只限于一条街、宣传车、一台戏等,讲形式不讲实效。从前年底开始,宛城区打破这种形式主义,扎扎实实地把实用科技送到农民手中。目前,他们共有专业、业余科普人员2000余人,把科普站设到村组,并对重点农户进行重点科技服务。

四是实行相互学习交流制度,取长补短。由区农业、科技部门牵头,组织种、养、加大户相互参观学习、交流经验。并组织农民代表到这些大户中参观取经。仅今年初以来,他们共组织现场会、报告会、研讨会60余场,相互交流的农民达2万余户。不少过去患“肠梗阻”的农户说,过去只知道保守,不知道山外有山、楼外有楼,现在通过交流取经,相互学习,发扬了自己的优势,弥补了自己的不足,现在的收入均比往年高。

五是培养有觉悟、有理想的农民、机关干部及社会青年带头进行技术示范和科技推广。大学本科毕业的青年机关干部陈银亮走出机关,承办宛城绿色食品研究所,除自己生产无公害蔬菜外,还投资30万元建一个实验温室,意在带动周邻农民走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道路。实验室就是农民的课堂、试验田。最近他还准备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,培养更多的农民种植无公害蔬菜。目前,全区像陈银亮这样的科技示范户有100余户,带动以科技致富的农民2万余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